青岛市第三期中学段名师培养工程人选长沙研训简报(四)

上传时间 :2019-10-27    浏览次数 :    编辑 :

岳麓山下英才聚,橘子洲头学意浓。深秋的长沙,我们再一次相遇。

10月26日,我们聆听了教育部国培专家、来自湖南师范大学陈牛则教授为我们带来的《研究应该是一种习惯——中小学名师如何做教育科研》的专题报告。开场,一个关于“中小学教师科研障碍”的问题,激起大家对现实科研现状的思索。

 

微信图片_20191026123856.jpg

“能不能、可不可、愿不愿、会不会、知不知、够不够”这些都是教师开展科研的障碍。但是,我们更要清楚的明白,这些问题对教师从事教学研究并不构成真正障碍。“有潜能(教师身上本来就不缺少研究的“基因”,缺少的只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和新的教育机制)、在教学中研究(研究与教学之间共生互补;教室是天然的实验室;教学实践为研究提供具体观察情境)、研是有效的学(提高教学研究技能途径有三:阅读:理论;合作:同行;成为研究者:针对问题进行思考这是关键)”这也是我们中小学教师所具有的独特优势。陈教授特别提到“提高教学质量就要搞研究”,教师要成为研究者,要针对问题进行思考这是关键。

陈教授特别注重培训过程中的互动交流。

微信图片_20191026124057.jpg 微信图片_20191026123936.jpg

陈建刚:陈老师的讲座充满智慧和情怀,散发着教育者的激情和梦想,他的教育理念就像绵绵细雨,沁人心田,润物无声。讲座接地气,容易接受,具有可操作性,点燃了学员们做学问的激情之火。在这些先进教育理念的引领下,我们怀揣着教育梦想,认真研修,孜孜以行。

微信图片_20191026123910.jpg

微信图片_20191026123930.jpg

讲座结束时,陈教授送给大家一句话:奔跑在教育科研路上,回头有科研故事,低头有坚定脚步,抬头有清晰目标。为奔跑在教育科研路上的优秀教师们叫好!

微信图片_20191026123958.jpg

研讨环节中,老师们纷纷交流学习心得。

微信图片_20191026123944.jpg

陈付亮: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工作忙碌,任务繁重,似乎无暇科研,实则不然。陈教授提醒我们:教学实践时时都是教育情境,源源不断地提供教育问题;教学实践处处都是天然实验室,真实生动地把科研推向深入。做科研最重要的一条途径就是阅读。它可以拓宽我们的视野,开阔我们的眼界,提升我们的能力。我们要不断提高阅读的层级。高层级的阅读可以使我们变得厚重,肯于思考,敢于行动,勇于创造……

陈文龙:上要仰望星空,下要脚踏实地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前行,教师是永新的职业,我们应该始终是科学知识的摆渡人,把握时代文化发展的脉搏。陈教授的报告让我们精准把握国家的大政方针,清晰教育科研的核心目标,精细落实小微课题的实际操作,让我们确实感受到“思于面、细于点、精于心、简于行”。改变从学习开始,成长的关键靠自己,做一个从内改变的人,主动改变自己,充实自己。脚下有高度,才能抵达心灵的高度。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不忘教育初心,方得教育始终。

王昌涛: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枯。作为一线教师,我对于课题的研究知之甚少,有时非常茫然,无从下手。今天陈教授的报告高屋建瓴,明确的教会了我如何去做课题研究,课题研究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怎样选题,研究的过程当中注意什么?有了今天的讲座,我大致明白了作为初中教师如何开展课题研究,这也将成为以后工作的一个新起点。以后的工作,我将以课题为引领,不断的提升自己的科研水平,提升自身专业素养。

丁文远:本次学习形式多样,组织安排高效有序。学习或在会场,或在考察名校,专家或来自一线或是实践专家,思维与智慧齐现,精彩与深刻并行。我们取长补短,改变自己也影响别人。相互间思维碰撞;在交流、讨论中共同探究、集思广益,增长智慧,得到启发、得到快乐、得到友情。

让我们通过本次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为做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努力学习,为培养出更多创新人オ努力工作。将所学到的先进理念和方法应用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去,以全新的理念武装自己,博采众长、大胆推陈出新、勇于实践改革令教育之路步入一个充满自信、踏实沉稳的新台阶!

曲君:潇湘山秀水美,楚界人杰地灵。长沙六天之行,我们收获满满。在这里,我们对话学者,分享教育智慧;在这里,我们亲近名家,领悟成长历程;在这里,我们相熟彼此,体验研修喜悦。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弹指六日过,胜读十年书,浸润着湖南教育的生态灵光,滋养着湖师教授的哲思睿智,重构着教育观念之本真精髓。六天的学习,我们似乎看到了思想发芽的镜头,听到了生命拔节的声音,更领略了专业发展的万千魅力。

让我们为大家的坚持叫好!谢谢我们一直相伴!

时光匆匆,收获满满!

Copyright 2021 Normal College of Qingdao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