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国家级课题申报为牵引,促进学科建设全面发展

            ——师范学院多举措加强科研工作促进内涵发展

上传时间 :2023-01-18    浏览次数 :    编辑 :

 

加强科研工作是促进学院内涵发展,提升办学水平的重要举措。高水平课题申报是加快科研工作发展和提升学科建设水平的有力抓手。师范学院高度重视高水平研究课题申报工作,坚定实施充实科研力量、完善科研制度、加大科研投入,科研兴院的战略。

学院重点做好国家社科基金、全国教育规划课题、国家自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山东省人文社科课题申报的规划部署,成立专家指导委员会和服务办公室,并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和奖励办法。在日常工作中,充分发挥科研管理作用,加强科研组织管理和监督,增强学术氛围,激发申报积极性,为申报科研项目打下基础。在课题申报的过程中,进行严格形式审查、学术把关和科研伦理审核,并聘请校外专家进行有针对性指导和一对一辅导,提高申报课题质量。通过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建立较完善的科研管理机制,充分调动教师科研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使课题申报数量和水平明显提高,获得的资助项目数量显著增加,促进了学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以下是近3年我院获得国家级课题项目资助的教师,让我们一睹他们的风采!

(以获得资助的时间排序)

魏 星

2016年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获教育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领域为校园欺凌、家庭教育焦虑等。现为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心理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心理学会校园欺凌与暴力专业委员会理事,山东省心理学会理事,青岛市教育学会心理健康教育学术委员会秘书长。

2022年获批国家社科基金社会学一般项目“基于机器学习技术的校园欺凌主动识别及干预研究”,该课题聚焦如何利用机器学习的技术优势,系统地构建校园欺凌主动识别体系,从而在欺凌事件造成恶性后果和恶劣影响前,主动、准确地识别出校园欺凌涉事个体并加以精准干预。

李雪辉

管理学博士,2020年进入我校工作,现为青岛大学师范学院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研究,先后发表多篇相关文章。现承担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青年课题1项、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青年重点课题1项、青岛市社科项目1项。

2022年获批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青年项目“专业学位博士教育产教融合的动力机制及协同治理研究”。该课题以探究专业学位博士教育产教融合的动力机制为出发点,系统解析专业学位博士教育产教融合的动力机制、动力现状及现实表征,以期提出能切实提升专业学位博士教育产教融合动力的策略建议,进而为专业学位博士培养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的全方位融合发展提供借鉴。

2019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获理学博士。现为青岛大学特聘教授,师范学院心理系硕士生导师,山东省脑智发育与语言学习优秀青年创新团队负责人,中国心理学会学习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2017-2018年赴美国匹兹堡大学学习研究与发展中心(LRDC)访问、学习。

2021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基于沉浸式虚拟现实环境的感觉-运动交互对外语词汇学习的影响及其脑机制”,是师范学院心理学系的首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该项目立足于多学科的共性问题,融合不同学科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基于沉浸式虚拟现实环境开展外语学习研究,其成果可以指导虚拟现实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助力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

李福华

青岛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经济学分会常务理事、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区域教育分会常务理事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博士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2002年进入我校工作,主要研究领域为教育管理学和高等教育学,在《教育研究》、《高等教育研究》等发表了大学治理的系列学术论文,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转载或转摘15篇次;出版个人学术专著6部,主持完成多项国家级课题和省部级课题。

2021年获批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项目“我国高等学校职能部门治理能力建设研究”。高等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建设作为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建设的组成部分,日益受到政府、社会和学校的重视。高校职能部门在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该课题以我国高等学校职能部门治理能力为出发点,探讨如何正确理解和定位高等学校职能部门的角色和作用等问题,进而为高校提升治理能力、实现健康快速发展提供建议。

张克顺

青岛大学特聘教授,师范学院院长助理。2012年获康斯坦茨大学(德国精英大学)博士生奖学金攻读心理学专业,2016年获心理学博士学位,并获得2016年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德国精英大学博士后奖学金。2018年进入我校工作,入职以来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项,省部级课题2项,发表SCI/SSCI论文8篇;出版中英文专著一部,受到Nature、Forschung & Lehre等国际期刊的采访。

2021年获批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跨文化视角下中西方社会群体的防疫决策心理机制比较研究”,该课题首次从跨文化实验视角对比并回答为何中西方文化下的人们面对同样的病毒有不同的风险认识并因此采取了不同的防疫措施?为何中西方国家采取如“居家隔离”等相同的疫情防控政策而达到的效果却截然不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如何影响人们的防疫风险决策?解决上述问题,有助于建立起一个相对完整的防疫风险决策机制。基于跨文化研究发现的防疫风险决策机制,对全球防疫背景下的“防疫风险决策的中西方文化差异”有更清晰的认识,明确文化差异背后的内在社会心理机制,为我国疫情防控以及未来的跨国经济贸易和跨文化交流提供参考。

宫 准

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学,毕业后进入浙江大学工作,2015年进入青岛大学工作。美国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访问学者。现为青岛大学教授,师范学院心理学系副主任,硕士生导师,兼任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测评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心理学会工业心理专业委员会委员,山东省心理学会理事,山东省社会心理学会理事,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会员,美国心理学会人格与社会心理学分会会员。

2020年获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海洋人才生态圈构建研究暨动态数据库建设”子课题。海洋人才生态圈也就是海洋人才生态系统,是指海洋人才在高校、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养老机构、医疗机构等单位之间相互流动,与外界环境不断发生海洋人才循环、知识技能流动和服务、技术等信息的传递,形成动态平衡的网络系统。该课题从海洋特色城市群视角构建海洋人才生态系统理论模型。在海洋人才主体系统、海洋人才环境系统与海洋人才安全系统三大系统下,对标国际,提取要素进行分析,构建中国海洋人才生态圈的标准体系。该课题对我校建设全国经略海洋研究高地有重要的支撑作用,有利于推动学院教育学科博士点的突破工作。

Copyright 2021 Normal College of Qingdao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