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教育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状况报告

上传时间 :2020-12-15    浏览次数 :    编辑 :

一、培养目标与规格

1、培养目标

本专业主要培养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人文科学素养、开阔的国际视野、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师范类教育技术人才。能够系统掌握教育技术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能对数字化教/学环境和数字化教/学资源进行设计与开发,能对信息化教学过程进行设计与实施,能在教育过程中对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应用。毕业生能够胜任基础教育“信息技术”基础类课程教学;可从事教学系统设计、教学资源开发、教育技术装备、信息化环境建管与运维等教育教学发展支持工作。

2、基本规格

(1)品德素质:认真学习、理解和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国家教师教育政策要求,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能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热爱党的教育事业,拥有关爱学生、爱岗敬业、以身示范的教育情怀。

(2)业务素质: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本专业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原理和方法,具有跟踪现代教育科技前沿的意识及能力;具有较强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资源设计与开发能力;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具有听、说、读、写、译的基本能力,具备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能力。具有系统的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教育理论知识;具有较高水平的普通话、板书等教师基本功;掌握课堂教学组织、课程开发、教学评价、班级管理、家校沟通等方面的专业技能。

(3)文化素质:具有专业以外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方面的有关基础知识和基本修养,具有较宽厚的文化修养和高尚的审美意识与能力。

(4)身心素质:具有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体魄和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能够履行建设祖国和保卫祖国的神圣义务。

(5)终身发展: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习惯,积极参加教师培训和继续教育,有较为明确的专业发展方向,专业进步明显,表现出较好的专业发展潜力。

二、培养能力(专业基本情况、在校生规模、课程体系、创新创业教育等)

1.专业设置

教育技术学专业基本修业年限为4年,毕业最低学分160+10,授予理学学士学位。同时本专业招收教育硕士专业全日制研究生,修业年限2年,授予教育硕士学位。

2.在校生规模

教育技术学专业面向青岛地区招生,招生计划为30人。当前在校本科生125人。今年教育硕士招生7名,当前在读教育硕士研究生13人。

3.课程设置情况

教育技术学专业主干学科为教育技术学导论、教育传播学、教学系统设计、计算机原理及应用软件、计算机编程与实践、数据库原理及应用、数字媒体技术、平面设计与制作、影视媒体制作、动漫设计与开发、网站设计与开发、虚拟现实技术与教育、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研究、教育技术研究方法、专业英语等。

教育技术学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为军事与训练、教育调查与见习、创新实践项目、专业实践与技能训练、教育实习、毕业设计等(具体见下表)。

课程模块

学时/学分分配

集中实践教学

特设课程

毕业要求

学时

学分

占比

项目

学分

占比

通识

教育课

必修

592

33

20.62%

教育

见习

4

2.5%

形势与政策、军事理论与训练、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和课外创新实践能力训练。

1.修完学科专业课程模块并获得相应学分。

2.完成集中实践教学并获得相应学分。

3.完成创新实践3学分。

4.完成经典背诵3学分。

5.完成应用文写作2学分。

选修

180

10

6.25%

学科

基础课

必修

176

11

6.87%

教育

实习

8

5%

选修

128

8

5%

学科

专业课

必修

1300

66

41.25%

毕业

论文

6

3.75%

选修

280

14

8.75%

小 计

2656

142

88.75%

18

11.25%

10

学分合计

160

10

教育技术学主要专业实训内容为计算机编程与实践、平面设计与制作、动漫设计与开发、虚拟现实技术与教育、网站设计与开发、数字媒体技术、影视媒体制作、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论(微格教学训练)、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网络教学资源设计与开发、教育技术项目实践(案例)、3D作品设计与打印等。

本专业学生除按规定完成青岛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和学科基础课程外,专业应用课程设置主要是“计算机基础类、网络教育应用类、数字媒体技术类和人力资源管理与培训类”四大课程群,各课程群即独成体系又相互协同,为实现“双重专业基础、多元领域发展”的培养目标提供保证。

4.创新创业教育

本专业构建了信息技术教师+数字媒体工程师的“双师”型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在加强教师教育通识课程与训练(五项全能)的基础上,信息技术方面加强计算机编程开发和网络运维与管理;数字媒体方面加强动画开发技能、三维建模和可视化艺术设计的知识训练。从信息化教育的平台建设与开发和资源开发与管理两个方面,全方位支撑师范学院和青岛基础教育的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和应用。

除积极组织广大师生参与学校的“创新实践课程”项目立项外,通过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项竞赛,以竞赛为抓手,以赛促学,以赛促练,以赛促建,全面提升本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水平。

三、培养条件(教学经费投入、教学设备、教师队伍建设、实习基地、现代教学技术应用等)

1、教学经费投入及教学设备情况

目前教育技术专业实验室,分别是:“智能桌面实验室(313房间);信息化教育技术实验室(315房间);智慧教育研究室(316房间);STEM & AI创新工场(317房间);录播控制室(318房间);影像采编实训室(319房间);智能物联教育实验室(320房间);数媒创新实验室(326房间);数字媒体(视频)/微视频资源(327房间);信息化教育技术实验室(329房间);网络基础实验室/数据分析与管理(330房间,学院管理);智能互动教室/虚拟现实实验室(331房间,学院管理);教育云教室(332房间,学院管理)。

实验室总面积(含共享)1110M2,生均5M2(不含共享)。本专业实验室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值合计:800余万元,生均专业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5.7万元左右。

2、教师队伍建设

目前本专业现有专业教师16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5人、讲师9人,博士6人(含1人在读),占比37.5%;硕士教师7人,占比43.7%;博硕教师占比81.2%。目前,教师学历结构较为合理,但也存在教师平均年龄偏大,科研发展空间受限等问题。

3、实习基地建设

近年来我系秉承青岛大学“研究基础教育,服务基础教育,引领基础教育”的办学理念,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广泛的融入基础教育信息化教育建设,与地方教体局密切合作,建立了学生实践实习的协作机制。根据区域统筹、城乡兼顾的原则,本专业遴选了10余所优质学校作为本专业的实践基地。实习基地的数量符合“每20个实习生不少于1个教育实践基地”的标准。所选实践基地学校均具有优秀的师资队伍,较强的学科和管理优势,在课程资源开发和课程改革实践方面有特色经验。总之,本专业实习基地的数量与质量均有保障。目前与我系签订实习协议的学校主要有:青岛第二实验初中,青岛五中、青岛金门路小学、青岛麦岛小学,青岛五十七中、青岛二十六中、青岛电子学校,青岛崂山第二实验小学、青岛大学城阳附属中学等。

在实习管理方面,由实习学校教师负责指导、学院教育实习老师带队指导的方式协同进行。实习成绩评定遵照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结合、教师评价与同伴评价兼顾、实习学校指导教师评价与学院考核评价并重的原则,着重在教学、班主任以及教育调研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定。所有实习记录和实习成绩均记入档案。教育实习前召开动员大会,给学生部署具体任务,明确实习要求,实习期间学校学院也会有相关领导巡回检查指导,为实习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良好的保障。

4、现代教学技术应用

根据学科特点,积极坚持理论、实训一体化教学、协同合作自主性学习,进一步推广过程性评价、诊断性评价,通过教学机制、评价机制的改革,使得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自律学习行为、自发学习兴趣逐步形成。鼓励专业教师进一步尝试“以学为中心”教学模式,通过课堂教学模式的改变促使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促进教师角色的转变。

师范学院以师范生为主,师范生需要在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必修“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结合青岛地区基础教育本身的信息化教学水平较高的现状,确定师范生学习起点,改革我系承担的《现代教育技术》为《信息化教育技术》,与各专业的“学科教学论”课程衔接,与时俱进,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以符合社会对师范生的期望水平,使学生有兴趣学,学成之后能够具备师范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和信息技术教学能力。

四、培养机制与特色(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合作办学、教学管理等)

本专业贯彻落实“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教学理念,围绕青岛大学建设国际知名高水平大学的战略发展目标,紧密结合国家蓝色经济区建设和青岛“三创”教育发展对信息化教育人才的需求,在多年办学实践和已有专业优势的基础上,遵循专业建设规律,通过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方法、进一步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和教学能力、完善实验室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融培养高层次人才和服务社会为一体,切实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1.发挥学科优势,完善社会需求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

结合“十三五”期间山东省和师范学院继续推进的教师教育改革,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明确人才培养定位,积极推进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和方法、教学评价改革。继续坚持“加强学术性,突出师范性,拓展综合性,注重适应性”的办学理念,借助青岛区域教师教育网络联盟建设的项目实施,构建适应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和个性发展的弹性课程方案。改变单一的“重理论、轻实践”的课程结构,鼓励教师开展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活动,鼓励学生采用新的学习方法和数字化资源进行学习,真正促进教学模式和方法改革。建设专业教学资源库和网上数字化资源,推进专业课程的网络课程建设,实现以过程性评价为主的多元化教学评价。开发建设具有学校特色,适应学科专业发展需要,高水平的实验课程体系。进一步明确专业定位、凸显专业特色、丰富专业内涵,完善能力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2.利用各种资源,建设实践能力导向的教学实验环境

利用学校实验室建设项目,利用各种社会资源,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导向,加大教育技术实验室的建设力度,改善教学、实训与科研条件,教育技术实训教学中心、科学研究中心和社会服务中心已具雏形。

3.优化结构,建设高水平的教学研究团队

进一步优化教学研究团队结构,建设一支教学实践经验丰富、教学科研能力强、整体素质高、结构合理的教学研究团队。通过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和其他教师联合组成科研团队确定研究方向申报研究课题,形成教师定期进行教学研究、集体备课的机制,鼓励教师探索使用新理念、新方法服务教学实践,结合教学实践开展研究,提升教学研究的质量和水平。开展教研活动,每月组织不同主题的教研活动,讨论培养方案、组织老师互听互评、教育教学研究等主题活动。

4.研究、服务、引领青岛市基础教育信息技术教学发展

在教育技术专业学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和实践取得很好的人才培养效果的基础上,依托“山东省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中心青岛大学基地”,积极开展以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为主的培训、交流研讨和教学示范等学术活动,承担青岛市信息技术教师顶岗置换培训,加强青岛市基础教育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领域的协作与交流。

作为“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NCER)”青岛大学考点,承担全校和社会的计算机等级考试任务,促进了本专业的计算机类课程教学和实践。教育技术系还是青岛市人力资源和劳动保障考试中心的专业执业资格证书考点,是指导本专业学生“多元专业发展”的基础。

在服务地方方面,我专业先后承担“青岛市区域教育现代化评估指标体系研究”和“青岛市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研究与评估及实施”二项市级科研项目,获得项目经费30余万元。通过项目促进信息化学科教学的改革与发展,为青岛市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均衡发展和整体推进做出贡献。通过项目引领培养研究生9人,锻炼了队伍,提升了研究生的科研水平。

5.校地企携手,拓宽办学渠道,加强实践教学

教育技术学专业在学校和学院的支持下,逐步与各县市区、青岛市联合建立实训基地。协助青岛市妇女幼儿中心进行相关社会培训课程的标准化建设。今后将进一步拓宽与地方、与企业合作办学的力度,拓宽办学渠道,切实加强实践教学,在交流、合作中探索的校地企携手的人才合作培养模式。

6.探索改革课程考核方式,以过程评价为主

为改变期末总结性考试确定学生课程成绩的评价方式,调动学生平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探索课程学习评价方式,改革课程考核方式。通过平日单元“大作业、小测验、专题论文和学习报告”等方式进行过程评价、单元评价。学生通过每个单元的作业评价,成绩累计生成课程总成绩,减少期末考试占比。这对学风的建设、师生的互动和课堂教学双方的相互促进,都有很大的改善,是我们扭转学风的重要举措。

7.合作办学和教学管理取得新成效。

在合作办学方面,根据学院安排,我系派杨进中博士担任青岛大学城阳附属中学副校长,发挥青岛大学高校教育资源优势,通过高等教育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对基础教育的引领示范作用,推动基础教育教学模式变革和创新,进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达到全面育人的目标。

教学管理方面,本学科根据专业特点设置了教研室负责制,分别是:教育技术、计算机、数字媒体、实验室管理和创新创业五个教研室。采取团队分工协作的方式,以项目引领,转变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向“以学为中心”的学习方式转变。

五、培养质量(毕业生就业率、就业专业对口率、毕业生发展情况、就业单位满意率、社会对专业的评价、学生就读该专业的意愿等)

2020届教育技术专业毕业生39人,考研16人,考研率41%,12人就业于非教育行业,占30.76%,11人就业于教育行业,占28.21%,截止到2020年12月1日升学和就业合计39人,就业率100%。

本专业毕业生受到了就业所在单位好评,很多学生已经成为教育骨干,部分学生已经成长为教学名师。

2019——2020年度,在指导学生创新创业以及各项比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并有所突破,一方面获奖的数量有了明显增加,另一方面指导老师人数也有所增加,出现了多点开花的良好现象。具体成绩如下:

表1: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立项汇总表:

编号

项目名称

项目级别

负责学生

参与学生人数

指导教师

1

“凉泉理想村”数字化建设

省级

李慧

4

邵磊

2

教学资源移动平台设计与开发

校级

代泽齐

4

张新明

3

快递便捷取件系统

校级

赵坤明

2

隋坤杰、姜文斌

4

走进校园,走进课堂

-机器人教育创新设计

校级

史慧敏

4

隋坤杰、张岩

5

基于网络爬虫的高考志愿报考信息查询系统研究

校级

魏琛

2

张岩、杨进中

6

学游城堡(Learning Aid)

校级

王文英

2

张岩、隋坤杰

7

青岛市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状况调查研究

校级

于洪彬

3

林刚

8

VR在苏州山塘街文旅项目中的应用

校级

任晓曈

3

邵磊

9

乐学古诗(VR/AR版)

校级

王源源

2

邵磊

10

智能化教学-“助课宝”微信小程序创新设计

校级

王志超

2

张岩

11

动画创意短片

校级

方敬

5

邵磊

12

H5创意短片

校级

谌红林

5

邵磊

13

时间管理APP寸光阴

校级

柴延明

4

张岩

14

智能化校园-机器人创新设计

校级

鲍泽欣

3

隋坤杰

表2:教育技术学参加各层级大赛获奖统计汇总表

编号

比赛项目

参赛项目名称

项目级别

获奖等级

参赛学生

指导教师

依托大创项目

1

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年度竞赛

VR版《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省级

特等奖

李田田、王源源、李智英

邵磊、林刚

乐学古诗

2

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年度竞赛

VR版《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国家级

三等奖

李田田、王源源、李智英

邵磊、林刚

乐学古诗

3

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精英联赛

七里随舟行山塘

省级

一等奖

任晓曈、耿春妮、邱晓琦、肖凤、赵心怡

邵磊、张绪良(旅游学院)

VR在文化旅游中的应用—以苏州山塘街为例

4

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年度竞赛

七里随舟行山塘

省级

特等奖

任晓曈、耿春妮、邱晓琦、肖凤、赵心怡

邵磊、张绪良(旅游学院)

VR在文化旅游中的应用—以苏州山塘街为例

5

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年度竞赛

七里随舟行山塘

国家级

二等奖

任晓曈、耿春妮、邱晓琦、肖凤、赵心怡

邵磊、张绪良(旅游学院)

VR在文化旅游中的应用—以苏州山塘街为例

6

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精英联赛

青岛掌上游2.0

省级

特等奖

李亚芳、周小琪、李智英、肖凤、王源源

邵磊、赵炜


7

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精英联赛

青岛掌上游2.0

国家级

二等奖

李亚芳、周小琪、李智英、肖凤、王源源

邵磊、赵炜


8

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年度竞赛

青岛掌上游2.0

省级

特等奖

李亚芳、周小琪、李智英、肖凤、王源源

邵磊、赵炜


9

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年度竞赛

青岛掌上游2.0

国家级

三等奖

李亚芳、周小琪、李智英、肖凤、王源源

邵磊、赵炜


10

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2019.10)

小可艾

省级

一等奖

史慧敏、杨晓萌、徐娟娟

隋坤杰

走进学校走进课堂-教育机器人创新设计

11

山东省大学生智能制造大赛

Alvin

省级

二等奖

杨晓萌、史慧敏、董朕、鲍泽欣、王志超

隋坤杰,张岩

走进学校走进课堂-教育机器人创新设计

12

山东省大学生智能制造大赛

Jibo

省级

三等奖

韩岳君、魏琛、王琳、李珊珊、张晓

隋坤杰,姜文斌


13

青岛大学“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大赛

基于“欢乐学英语APP”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校级

三等奖

郑湛飞、韩佳纹、安宏蕾

张岩 杨进中

快乐学英语

其中,邵磊老师指导的《江雪》古诗学习与教学辅助软件和“苏州山塘街VR漫游平台V1.0”申请了软件著作权,授权号分别为2020SR0370626和2020SR0539231。

六、毕业生就业创业(创业情况、釆取的措施、典型案例等)

为促进毕业生就业,近年来我们尝试将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工作前置,从学生一入校开始就通过多种方式开展职业生涯的教育和指导,包括对辅导员进行相关工作指导、安排专业教师担任班主任、安排学业导师、开展团体辅导和训练、专业见习实习、毕业生返校交流等,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学生的职业观念和就业态度等呈现积极的变化趋势。自主创业是我们一直倡导的职业发展模式,但实际效果不太理想,我们以后加强“三创”教育,开创多种途径让同学们接受创业能力培训。

七、专业人才社会需求分析及专业发展趋势分析

随着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将具有突破性进展,信息技术教育教师的数量和质量需求将不断提升,拥有信息技术、STEM、人工智能、创客、虚拟现实(VR/AR)等素养的高素质毕业生将成为教育系统的必需人才。本专业的人才需求将随着学校信息技术教育变革的进程,其毕业生的需求量将不断扩大,同时随着STEM和创客教育的兴起,跨学科的STEM教育人才将成为紧缺人才。

在“互联网+教育”创新的背景下,教育技术专业教学将实现如下几个方面的转变:

● 由传统知识传授教育向创新思维、计算思维教育转变

● 由传统的课程体系转向STEAM跨学科教育转变

● 由标准化教育向定制化、个性化的适切教育转变

● 由课堂教学资源向国家标准化、数字化的教育资源转变

● 由总结性评价转向过程性、诊断性、发展性评价转变

八、存在的问题及拟釆取的对策措施

本专业主要存在的问题:一方面,现有教师学历层次整体偏低,博士和高级职称人数占比偏低,建议加大引进人才力度,改善人才结构,提升教师专业整体水平,另一方面,在科研能力上偏弱,在论文发表和课题申报等方面有待提升。在人才培养方面,跨学科STEM教育相关课程开设欠缺,如何培养现实急需的STEM人才也是本专业存在的问题之一。

应对措施主要为:(1)加大引进人才力度,通过引进新鲜血液提升教师队伍活力,不断提升教师的整体教学、科研水平,希望在一流课程申报、慕课建设、论文发表和项目申报方面有所突破。(2)加强对基础教育的研究,探索跨学科STEM课程建设途径。一方面可以考虑在教育技术学专业下面开设STEM教育方向,另一方面可以考虑设置STEM教育专业,培养教育系统急需的STEM人才。

九、结语

综上所述,教育技术系2020学年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取得了稳中有升的成绩。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学校、学院领导的支持,离不开全系老师们的共同努力,我们将继续为把教育技术学专业办的更好而不懈努力。

Copyright 2021 Normal College of Qingdao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