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系2018年专业人才培养状况报告

上传时间 :2018-11-01    浏览次数 :    编辑 :

 

    培养目标与规格

应用心理学专业按师范类和非师范类分别招生。综合考虑应用心理学专业社会需求的特点和培养方向的不同,师范类和非师范类的培养目标按照“共性为主,差异为辅”的原则进行设计。

总体上,应用心理学专业致力于培养身心健康、具备较强心理-社会适应能力和敬业精神,具备基本的心理学专业理论素养和扎实的专业知识技能基础、接受初步的科学思维与科学实验训练,能够灵活应用专业方法解决实际问题、针对不同领域(如心理教育、公共管理、社会工作、市场营销、广告策划、人才测评、健康护理等)从事与心理学相关的工作以及继续攻读相关学科硕博士学位的应用型人才。

具体来看,师范类的主要培养方向是为基础教育培养优质的心理教育师资,要求学生在扎实掌握心理学专业知识、技能和研究能力的基础上,具备独立开展心理教育课程设计、实施与评价的能力,并能够与其它学科教师合作,为改进课堂教学效能和课堂管理效能提供专业建议,并成为学校开展家校合作、亲师沟通的专业指导人员。而非师范类的培养方向则更加宽泛,更强调尊重学生的发展意愿,为其在市场营销、广告策划、人才测评、健康干预等领域开启职业生涯提供专业训练,并部分兼顾心理教育师资培养。

上述目标设计思路的重要依据在于,应用心理学专业服务于不同领域时有相近的专业工作模式——整合运用测评、教育、训练、咨询辅导等专业技能,强调改善沟通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模式,注重从整体上改善人们学习工作生活的环境。同时,由于工作模式的相似性,应用心理学专业毕业生可以适应较为宽广范围的职业需求,在从教这一就业渠道全面开放的背景下也必须具备这种适应性。因此,上述目标设计是兼顾培养方向差别和社会需求相通性的结果。

 

 

    二、培养能力

    1.专业设置

    应用心理学专业分为师范类和非师范类两个方向,基本修业年限均为4年,毕业最低学分160,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2.在校生规模

应用心理学(师范)专业面向青岛地区招生,每届40人,当前在校生160人;应用心理学第二专业2015级12人完成修业应用心理学(非师范)专业面向全国招生,2016年完成招生40人,2017年完成招生47人(后退学1人,参军1人),2018级完成招生41人,目前在校生126人。研究生教育亦有所突破,2016年以来在教育硕士框架下增设心理健康教育方向,2017和2018年各招生8人,目前在校生16人。

合计现有在校生302人。

3.课程设置情况

应用心理学专业主干学科为教育心理学、管理心理学、咨询心理学;核心课程为普通心理学、心理学史、发展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心理统计学、心理测量学、实验心理学、生理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咨询心理学、管理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等,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为课程见习、教育实习、基础教育调查研究、社会调查、毕业论文(设计)、课程实验等。(学分分配见表1、2

    近年来,根据“厚基础、宽口径”的指导思想和社会对应用心理学人才的需求,结合历年来的经验,我系对课程体系进行多次局部调整,一方面保持师范类教育学科特色,另一方面拓宽应用心理学培养渠道,提升师范类与非师范类课程的通用性。

首先,为培养学生基本专业素质和能力,做到专业理论和技能基础扎实、熟悉研究方法,践行专业伦理,课程体系中高度重视中国心理学会教学指导委员会所要求的九门核心基础课程(普通心理学/心理学导论、实验心理学、心理测量学、心理统计学、生理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变态心理学),将其列入学科专业必修课或学科基础必修课(因师范类/非师范类有所区别),同时将组织行为学、教育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等重要的专业基础性课程列为限选课程以示重视。在师范类试行高等数学与心理统计学合并为心理统计学(上、下)的经验基础上,2016年增补的培养方案中,首次招生的非师范班重新列入高等数学(上、下),以加强数学基础知识的教学,适应非师范培养方向宽广带来的新要求。2017年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进一步将师范班和非师范班的心理学导论予以统一设置,将高等数学统一调整为高等数学V和概率统计两门课,以体现专业学习对数学基础的特殊要求

其次,在选修课的开设与选择方面,延续了自2008年以来采用的基础选修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任选模式”,保证学生“有权选”和“能够选”。选修课程稳定了四个基本的单元模块,作为学生选修的指导性框架,包括咨询辅导单元、组织管理单元、基础拓展单元、发展教育单元。在选课方面,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专业志趣,注意突出自己的主线。

考虑到特殊教育作为应用心理学的临近学科和应用领域所具有的特殊地位,在咨询辅导单元进一步强化了相关课程,在已开出课程基础上,凝炼提出了“特殊儿童心理与教育”、“自闭症儿童心理与教育”两门课程作为主要建设方向。

2017年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为了加强实践训练和拓宽专业视野,我们从专业学术实践和专业应用实践两个方面增加设计了系列小微课程(0.5-1学分),包括心理学研究选题、心理学文献检索与阅读、心理学研究设计等学术实践能力养成课程,以及社会心理调查、绘本心理教育、思维导图实务、绘画心理分析技术等专业、变态心理案例分析等应用能力训练课程,主要利用夏季学期开设。

 

1:课程设置及学分分配(师范2016版)

课程模块

课内教学

集中实践教学

毕业要求

学时

学分

比例

通识

教育课

必修

528

33

20.6%

18学分(11.3%

其中:

教育调查和教育见习(4周);

教育实习(8周);

毕业论文(12周)。

1.修满各课程模块的相应学分。

2.完成集中实践教学环节的相应学分。

3.完成创新实践3学分。

4.完成经典背诵3学分。

5.完成应用文写作2学分。

 

选修

160

10

6.0%

学科

基础课

必修

176

11

6.9%

选修

144

9

5.6%

学科

专业

必修

960

60

37.5%

选修

304

19

11.9%

合  计

2272

142

88.7%

总  计

160

 

2:课程设置及学分分配(非师范2016版)

课程模块

课内教学

集中实践教学

毕业要求

学时

学分

比例

通识

教育课

必修

528

33

20.6%

18学分(11.3%

其中:

教育调查和教育见习(4周);

专业实习(8周);

毕业论文(12周)。

1.修满各课程模块的相应学分。

2.完成集中实践教学环节的相应学分。

3.完成创新实践3学分。

4.完成经典背诵3学分。

5.完成应用文写作2学分。

 

选修

160

10

6.0%

学科

基础课

必修

656

41

25.6%

选修

224

14

8.8%

学科

专业

必修

256

16

10.0%

选修

448

28

17.5%

合  计

2272

142

88.5%

总  计

160

 

 

3:课程设置及学分分配(师范2017版)

类别

类型

学时

(含理论和实验实践)

学分

(含理论和实验实践)

占总学分比例%

必修课

通识教育必修课

584+1周

33

20.625%

专业大类必修课

专业基础必修课

496

29

18.125%

专业核心必修课

482

29

18.125%

集中实践

24周

18

11.25%

必修课合计

1562学时+25周

109

68.125%

选修课

通识教育选修课

160学时

至少修读10

6.25%

实践/多元课

开设1176学时+7周

至少修读41/开设76.5

25.625%

选修课合计

1336学时+7周

51

31.875%

毕业学分要求总合计                       160

 

4:课程设置及学分分配(非师范2017版)

类别

类型

学时

(含理论和实验实践)

学分

(含理论和实验实践)

占总学分比例%

必修课

通识教育必修课

584+1周

33

20.625%

专业大类必修课

专业基础必修课

352

22

13.75%

专业核心必修课

482

29

18.125%

集中实践

24周

18

11.875%

必修课合计

1418学时/25周

102

63.75%

选修课

通识教育选修课

160学时

至少修读10

6.25%

多元/实践课

开设1160学时+7周

至少修读48/开设76.5

30.00%

选修课合计

1320学时/7周

58

36.25%

毕业学分要求总合计                        160

 

4.创新创业教育

自青岛大学开始设置创新学分以来,应用心理学专业每年都鼓励专业教师提供课题和专业辅导,引导帮助学生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大学生“挑战杯”创新创业课题项目的研究工作,平均每年申报课题数量不低于4项。迄今为止,所有课题均顺利结项,获得校级优秀奖2项,“挑战杯”校级特等奖1项、二等奖若干项。2017年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为加强创新创业训练,特设置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培育这一课程为学生提供前置辅导,效果明显,2018年度有10个项目入围,占师范学院总量的40%。

 

培养条件(教学经费投入、教学设备、教师队伍建设、 实习基地、现代教学技术应用等)

 

1.师资条件

目前,心理学系目前有教职工17人,专任教师14人,其中博士9人,80%以上教师拥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是一支比较年轻、富有朝气的教师队伍。兼职教师队伍21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6人,讲师7人,具有博士学位者10人,具有硕士学位者11人,分布在青岛市各相关企事业单位和咨询服务机构、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教师队伍整体上规模适当,专业方向全面,培养经验丰富,潜力巨大。

为促进专业研究和人才引进,2017年依托心理学系成立了青岛大学“精神与心理健康研究院”,是学校直属的科研机构,正与加拿大女王大学合作开展自闭症领域的项目研究和师资培训,并依托研究院加强了与海外高校的专业合作和师资共享。

近三年来,心理学系教师科研成绩呈现上升态势,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省部级科研项目4项,发表C刊论文6篇;教学研究热情高涨,2017年申报立项校级教研项目3项。

 

2.教学条件

    1)专业图书文献资料

青岛大学图书馆和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图书馆拥有馆藏图书近250万册,其中与应用心理教育相关的图书馆藏量不少于50万册;图书馆订阅中外文期刊3000余种,并购买了十余种电子期刊数据库的使用权,查阅资料十分便利。为支持心理教育发展,师范学院拨专款购置相关图书资料500余册。同时,心理学系教师还将自己的藏书捐献出一部分,建立了系内小型图书资料室,面向本科生开放借阅。

 

    2)教学设施设备

师范学院建有“中央与地方共建特色优势学科心理学实验室”,下设基础心理实验室、多媒体心理实验室、心理测量实验室、生物反馈实验室,脑电实验室和眼动实验室。心理健康研究中心下设团体辅导室、个体咨询室、行为观察室、感觉统合训练室等,在满足临床方向课程教学需要的同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与治疗、自闭症干预、心理危机干预、EAP等方向的科学研究。

 

3.实践基地

近年来,青岛大学心理学科各专业及其支撑专业已先后建立起了各自的实践教学基地,形成了多元化的应用心理学实践教学基地系统。其中校外实践基地包括:

师范学院建立的中小学教育实习培训基地和教学研究基地,遍布市内各区和郊县市。2018年进一步落实了与市南区的教育发展合作战略关系,向附属小学和附属中学派出了兼职副校长,为开展学校心理辅导与咨询、危机干预与心理康复等方向的实习提供了较好的条件。

师范学院建立的应用心理学专业实习基地,联系多家企业和培训机构,如青岛一一管理咨询有限公司、青岛龅牙兔儿童情商乐园、以琳自闭症儿童康复中心、青岛市残联自闭症儿童康复中心等,可供学校心理辅导与咨询、组织行为与心理康复方向开展实习见习。

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第七人民医院(青岛市心理咨询中心、青岛市心理健康教育基地)等大型医疗服务机构,可供危机干预与心理康复方向开展教学实习和见习。

海信、青岛啤酒、青岛汉河电缆等大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基地,可供组织行为与企业心理援助方向开展实习见习。

青岛啤酒四川地震灾区红十字心理援助工作站、中科院心理研究所青岛大学心理援助黄岛工作站,为开展灾后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提供实习和见习。

在校内实践教学平台方面,2017年心理学系正式成立了“蒲公英心理服务”,是面向本专业学生提供心理学专业实践训练的内部平台,由专业教师提供指导和管理,以学生为主运作,开展学生心理调查与测评、心理健康辅导、心理咨询、社会公益服务等方面的技能训练和服务推广,同时也面向青岛市各级各类学校及企事业单位提供心理学专业服务。

 

4.现代教育技术应用

随着学校教学技术条件的改进,应用心理学专业任课教师已基本掌握常用的教育技术手段,部分骨干教师已能熟练运用课件制作、电子课堂等教育技术,并且尝试利用对分易APPQQ教学版、雨课堂APP、微信等工具加强师生沟通、开展翻转课堂、对分课堂等教学模式改革尝试,加强在线辅导和网络化作业收集讲评,并借此引导学生更好的利用手机开展学习,取得很好的效果;专业主干课程基本完成网络课程平台的初期建设,部分课程的网络课程平台内容充实,利用率较高;基于微课、MOOK技术的基础课程视频库建设也正在筹划过程当中。

另外,随着网络共享课程资源的日益丰富,我们在教学中也鼓励学生利用业余时间选修相关的网络课程;并且与有关的出版机构合作,引进有关课程的课件、作业系统等教学支持资源;从而将外部课程资源引进到日常教学中来。

 

培养机制与特色

应用心理学专业是一个较为年轻的专业,没有太多的传统可以继承。在十几年的办学过程中,我们逐渐澄清了一个基本观点,即高等教育是服务产业的一部分,提供高质量的课程产品是教学单位服务于受教育者的核心任务,培养学生的目标须借助于细化的课程建设这一基本途径来实现。因此,近年来我们在培养工作中一直坚持勤于反思、用于探索、适时调整、不断改进的思路,通过积累小的进步不断提高课程教学的质量,这也成为心理学系培养工作的初步传统。

 

    1)以研究促进教学和培养

科学研究是提升教师专业能力、推动教学培养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一直以来,我们鼓励专业教师根据本人的志趣开展科学研究,并鼓励教师吸收有兴趣的学生加入到研究进程中去。近年来,每年度都有部分学生的毕业论文选题来自于教师科研课题的方向,或教师指导完成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研究。

教学研究作为科学研究的一部分,对提高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多年来,我们鼓励专业教师针对教学工作开展教学研究项目和行动研究,从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直接用于改进教学工作,实验心理学、心理统计学、社会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咨询心理学等课程教学实务研究所取得的经验已经在历次培养方案调整和修订中得以体现。2017年7月,心理学系组织教师就心理学研究方法、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三门课程的教学改革申报了校级教学研究项目,全部获批立项,这也是长期坚持课程与教学改革探索的一次总结。

重视专业学术能力培养也体现在课程设计方面。2017年版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在研究已有培养方案基础上,吸收已有教学经验,新增了学术能力养成系列小微课程,按照学术研究的流程逐次开设,可为学生的学术技能训练提供伴随性的支持。

上述研究工作对育人过程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向学生呈现了严谨细致客观理性的研究态度,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设计研究方案、实施研究计划等领域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近年来,每年都有20%以上的应届毕业生从研究性学习中受益而走上学术深造的道路。

 

    2)校内培养与校外实训相结合

为体现本专业的应用性,通过多年努力,我们已经在教育、企业、社区、医院等多领域建设了若干实习实践基地,形成了较为稳定和长期的联系机制,拥有一批经验丰富的实习见习指导教师,能够为应用心理学的课程学习、论文写作、技能训练提供有效条件,在相互合作中,将理论与实践相融合,提高了学生的理论水平、实践能力和科研水平,促进了市场意识的建立,拓宽了就业渠道,增强了社会适应性。

2017年中成立的专业实践平台——“蒲公英心理服务”,适应新培养方案对实践能力培养的新要求,整合规划其内部训练和外部服务功能,并与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站建立了合作关系,使之成为心理健康工作体系的有效组成部分,我们将力争将其建设成为专业实践训练的重要品牌。目前已确立了开展大学生同侪辅导、生涯咨询及团体训练、社会心理调查、创建大学生“认知症好朋友”等实践训练项目的计划,其中同侪辅导领域已率先实施了部分工作;2018年新生入校后,这项工作也将进一步推广到全院范围。专业督导黄艳老师负责主持这项工作。

 

3)通过行动研究和实务研究理顺实践教学培养体系

现行的实践教学主要集中在毕业论文和专业实习两个环节,但运行机制比较刻板,基本集中在第四学年,与学生的毕业选择和准备工作存在较多的时间冲突,导致实习和毕业论文的质量很难得到保证。对此,我们通过认真分析提出,集中实践教学应当从学生进入大学之初就给予通盘规划,与学生的生涯规划和发展、研究能力训练活动、自主实践等有机结合起来。2018年中,我们首先在2016级学生中试行了“毕业论文(设计)分类选题、分类答辩”的探索工作,确定将学生分为学术取向和应用实践取向两个类别进行毕业论文的指导,并延续了毕业论文选题前置安排的做法。首批有20多名同学选择了应用实践取向。在此基础上,将探索毕业论文的“作品替代制”、实践作品展示制等新做法。在实习工作方面,我们已提出了将集中实习转换为分阶段自主实习的新思路,考虑允许学生利用寒暑假自行安排专业相关的实习活动,经系领导小组认可,可按照实习1个月计4学分的标准记录在案,到毕业学期统一合成;为此,我们将在前些年的工作经验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心理学系自主实习管理办法和评价方法,加强过程管理和专业指导。以上措施的落实,将大大增强学生培养活动的密度和灵活性,并为3-8年修业年限框架下学生提前完成4年标准学业创造条件。

 

    4)专兼结合保障教学管理效能

教学管理是培养工作的重要保障。在教学管理方面,我们注重基本规范的建设,根据学校教务处和其他管理部门的指导,制定了包括培养方案、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等在内的完整的教学文件;对开课计划制定、选课排课、教材征订、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申报、教学研究项目申报、毕业论文开题结题答辩等常规教学管理事项,均能提前统筹安排,保障了教学工作有序顺利开展。

在当前校-院-系三级教学管理体制下,系一级的教学管理承接了校、院教务部门安排交办的大量繁琐事务,由系主任负责,因此系级教学管理存在明显的人员紧张状况。在这种背景下,心理学系多年来坚持了专兼结合的教学管理模式,教学计划的维护、日常课程管理、日常实验室维护等教学管理任务均由专业教师兼职承担。由于专业教师更加熟悉教学的过程和需求,兼职模式对改进教学管理发挥了建设性的作用,部分弥补了“外行管内行”的教学管理沉疴之弊病。

 

5)交叉配置师资、加强教学协作

借助高效能的教学管理保障,教学实务研究工作得以稳步推进。如,在前期“方法类课程群"的实务研讨基础上,2016年通过总结经验,组建了4个课程教学协作组——基础与方法组、发展与教育组、临床与咨询组、组织与管理组,分别对应选修课程的四个方向,分别负责相关课程的建设和教学统筹协作。2016年开始,“心理学导论”、“教育心理学”等课程的教学中进行了小组协作教学的尝试,取得了课程分工与衔接的经验,对课程资源建设发挥了积极促进作用;2017年已将上述经验推广到心理学研究方法、生理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等课程教学当中

通过专业选修课程模块化设计的探讨,为新版课程方案的编制提供了有价值的经验;总结了"螺旋推进"、"讲论结合"、"专题自学"、"生讲师评"等课程教法有效经验,已运用在多门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教学当中;加强了过程性考核的课程评价研讨,强化平时考核(平时成绩占比扩大30%-100%),已在多门必修课程和几乎所有选修课程中进行了推广。

 

五、培养质量

应用心理学(师范)专业每年毕业学生约40名,近四届毕业生就业率平均达到93%以上,毕业生广泛分布于学校教育、心理培训、企业管理、产品营销、社会服务等领域,反映了社会各领域对心理学专业人才的需求。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心理学人才的就业空间巨大。

    2008年以来,在历届毕业生中,有100人考取国内外硕士研究生,录取率平均达到28.7%,其中211或985名校录取率达到15.8%;考取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岗位共计22人,多人已成长为所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骨干力量,特别是崂山区和城阳区,已成为应用心理学专业毕业生较为集中的地区。

表3:2008年以来考研情况汇总表

毕业年度

录取人数

录取率%

2008

15

33.3

2009

13

26.5

2010

11

26.8

2011

14

36.8.

2012

21

50.0

2013

4

9.76

2014

12

28.9

2015

13

34.2

2016

12

30.8

2017

4

10.2

2018

10

24.4

 

表4:应用心理学专业近五年毕业生就业情况汇总表

应用心理学专业

学历

人数

就业

灵活就业

待就业

升学率

公办

教师

考录率

正式

就业率

总体

就业率

公办教师

公务员、村官等

民办教育机构

非教育系统

2012届

本科

42

21

3

4

5

3

2

4

50.00%

7.14%

85.71%

90.48%

2013届

本科

41

5

5

2

9

15

4

1

12.20%

12.20%

87.80%

97.56%

2014届

本科

38

11

2

3

1

11

3

7

28.95%

5.26%

73.68%

83.78%

2015届

本科

39

13

2

1

11

8

4

7

34.00%

5.00%

90.00%

100.00%

2016届

本科

39

12

2

0

8

14

3

2

30.8%

5.00%

87.17%

94.87%

2017届

本科

37

5

 

 

 

 

 

 

13.5%

 

 

97.3%

 

毕业生就业创业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对心理学专业服务的需求在不断显露出来,并逐渐细化。但全国范围内招生单位的增多和毕业生数量的上升,也使应用心理学专业面临不断增加的就业压力。

为促进毕业生就业,我们近年来尝试将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工作前置,从学生一入校开始就通过多种方式开展职业生涯的教育和指导,包括对辅导员进行相关工作指导、安排专业教师担任班主任、安排学业导师、开展团体辅导和训练、专业见习实习、毕业生返校交流等,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学生的职业观念和就业态度等呈现积极的变化趋势。

心理学专业服务对从业者的能力要求较高,本科毕业生通过深造提升专业适应性对从事专业工作十分必要。所以历年来我们非常重视为学生深造提供帮助指导,一方面我们高度重视基础课程的教学工作,另一方面我们协调各任课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包括招录信息、专业知识等在内的多方面支持。近5年来,有12名同学通过明尼苏达大学交换生项目赴美学习,均留美完成本科学业,部分已进入博士阶段继续深造;在国内完成本科学业后申请出国深造者5名;在国内考取研究生34人。各种深造途径录取人数居师范学院各专业首位。

自主创业是我们一直倡导的职业发展模式。尽管应用心理学专业并非自主创业的热门专业,但本专业毕业生在创业领域仍然取得了不俗的成绩。首届毕业生即有2人先后创业成功,在培训行业站住了脚跟。其中付洪恩同学创办的博恩教育培训有限公司已成为省内最成功的教师资格相关培训机构,并取得了社会资本的支持。2011届毕业生吴琪已完成创业准备,进军高端育儿指导及中介咨询领域。2016届李婷婷、吴红雪、陈晓倩、2017届王巧君、2018届刘顺琪等同学毕业后选择自主创业。还有部分同学正在通过企业实习生项目等途径接受创业能力方面的培训。

 

专业人才社会需求分析及专业发展趋势分析

应用心理学专业的人才社会需求近年来总体上保持稳定。随着中央对公众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以及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考试的取消,心理健康领域的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将面临一次调整,培养质量的重要性将进一步凸显。事实上,应用心理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适应性较强,可以在比较广阔的领域实现就业。

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角度,随着中央明确了社会心理服务在创新社会治理中的地位,应用心理学专业今后将有更大的空间与基层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社区工作、养老服务、健康管理、危机预警与干预等众多社会事业对接,发展空间大。例如:随着阿尔兹海默病患病率的攀升,患者照护和家人社会支持方面的专业需求快速增长,心理学专业是其中最主要的对口专业之一。青岛市是全国知名的养老地,养老产业的空间巨大,该领域人才的潜在需求相当可观。再如:各级政府日益认识到专业社工在社区治理中的重要作用,而专业社工的培养和任用需要大量的心理学基础人才。

从服务基础教育的角度,中小学心理教育、特殊儿童支持等领域专业人员依然缺乏,教师队伍提升心理学素养的任务依然很重,心理学专业可以努力的空间广阔。特别是普通基础教育学校推广以随班就读为主的特殊教育,具有特殊儿童心理发展及干预的知识背景的相关人才也存在较大的社会需求。

不可否认的是,社会对心理学相关服务的需求有一个缓慢的释放过程,或者说市场发掘过程,并且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同的地域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因此,心理学应用人才的培养需要保持一定的前瞻性和稳定性;同时,培养心理学应用人才需要储备多样化的资源,也需要较长的时期保持投入和开展研究。因此,应用心理学专业应避免随短期就业率波动而对招生计划做大的调整;同时要高度重视社会发展带来的需求变化,适时调整培养的方向,建议扩大应用心理学的招生规模并根据实际设置专门方向的培养目标,如应用心理学(特殊儿童干预方向)。

 

八、存在的问题及拟采取的对策措施

当前,心理学专业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或难题,主要是: 教学科研基础条件较为薄弱,教学科研所需实验设备缺乏,实践教学设施和基地明显不足;课程建设的信息化水平还偏低,课程资源建设和储备不足,制约教学方式的革新;科研实力较弱,科研团队建设与科研方向凝聚滞后,科研成果不足;师资队伍总体规模尚可,但专业水平需进一步提高,教学投入需要进一步加强;校内教学资源整合与共享缺乏机制保障,虽相关专业众多,但协调困难,难以形成合力;生源条件随着扩招虽有所改善,但面临按专业招生的高考改革,生源质量的前景不容乐观,给教学质量保证提出了较大挑战。

根据以上问题,拟采取如下措施来提升心理学专业质量:

1. 切实稳固和更新本科教育观念。在未来可预见的较长时期内,应用心理学专业仍将以本科教育为主,建设一流本科的任务相当艰巨,也是进而发展研究生教育的关键基础。本科教育对大学生而言依然是生涯过程中打基础的阶段,需要来自学校和广大教师的关怀指导,需要高水平的课程产品,需要密切的师生关系和有效的师生沟通。我们将通过内部的研讨学习和制度规范,发扬既有的重视教学、重视师生关系的优良传统,进一步提升专业教师队伍对本科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2. 进一步扩展和稳定生源,优化培养方向。认真研究非师范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办学特点,稳定招生规模,确保教学和培养质量,逐步确立应用心理学专业在国内本科培养体系中的口碑和地位;在此基础上,配套调整培养方向——在现有心理健康教育方向基础上,开拓管理与工程心理学方向、临床与咨询心理学方向等,实现培养方向多元化;抓住机会推动国际化本科教育合作。

3.加强课程资源建设,创新课程教法。深入挖掘潜力,支持教师进行课程建设,在几年内实现大部分主干课程的网络化,积累和完善课程资源。加强实践基地和实践课程建设,增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联系。支持教学方法的创新,借鉴大规模在线课程的经验,突出“学”为中心,强化课程作业系统的建设;组织开展教学改革项目研究,近期重点是研讨性课程的课程建设与教法研究,以立项为校级教学研究项目;建设有效的师生交流机制,培养高水平的学业导师队伍,实现课程教学作为学生发展的核心指导途径之功能。

4.加强科研能力建设,提升科研水平。在引进人才的基础上,加强与高水平研究机构的交流,加快内部人员的科研能力培养,特别是要促进青年教师的尽快成长;开展科研协作,通过内部的专题研讨和协作凝聚科研方向,促进科研选题与立项,争取实现立项突破。同时,心理学作为实证科学,科研仪器设备的短缺状况也需要尽快得到改善。

5.教学团队建设与教学管理增效。在教研室的基础上,基于培养方向组建若干教学团队,特别是基础课程与主干专业课程的教学团队。已经正式组建了四个教研组,安排专人负责协调和召集教研活动;积极探索协作教学,在已有初步经验的《心理学导论》和《教育心理学》课程协作教学基础上,逐步推广到《心理学研究方法》、《认知心理学》等,以期形成卓有成效的教学模式,发展稳定的教学团队。教学管理上,继续开展教学管理常规的维护,注重对细节进行优化,逐步将探索形成的有效经验文件化、常规化;如毕业论文工作安排,经过多轮尝试,正逐渐稳定下来,与学生生涯指导形成有机结合。注重对入职不久的青年教师提供教学管理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指导监督,借助协作教学机制,稳步推进教学梯队的衔接和更新。

6.整合与共享校内专业资源。推动学校层面制度创新,为校内相关专业资源的整合共享创造条件。根据专业培养方向调整的需求,有机整合校内商学院、法学院、心理咨询中心、医学院医学心理教研室等相关院系的教学资源,促进教学设施设备、实践基地和师资的交流共享。

7.改进教学科研评价机制。积极开展评价改革的基层尝试,及时总结经验、献言献策,推动学校教学评价制度的改革。教与学的评价中,强化发展性评价、过程性评价的理念,借以推动学生发展观念和学习方式、以及教师育人观念和教学方式的革新。推动教师评价实现教学业绩与科研业绩的平衡对待,鼓励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创出业绩。

    8.搭建校内外服务平台。面向青岛及周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逐步创建“人力资源管理与EAP研究中心”、“心理评估与康复中心”、“教师心理健康测评中心”等对外专业服务平台,在平台建设中实施品牌化发展策略。积极利用各种服务平台为学生参与实务锻炼创造机会,加强理论学习与实践技能训练的联系。

Copyright 2021 Normal College of Qingdao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