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状况报告

上传时间 :2022-11-18    浏览次数 :    编辑 :

2021-2022学年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状况报告

应用心理学专业设立于2004年,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师资力量雄厚、学科建设发展迅速,拥有心理学一级硕士授权学位点、应用心理专业硕士、心理健康教育硕士授权学位点。目前,心理系拥有专职教师22人,教授4人,副教授6人,其中青岛大学三级特聘教授3人,四级特聘教授3人,五级特聘教授1人,青岛大学卓越青年人才2名。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6人,博士后2人,博士在读教师1人,多名教师具有德国康斯坦茨大学、斯坦福大学、华盛顿大学、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匹兹堡大学、加拿大女王大学等名校留学或访学经历,是一支年龄、职称、学历结构合理、具有较强教学和科研能力的教师团队。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山东省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计划项目等教学科研项目多项。当前校外合作导师主要由多名青岛市心健康教育名师、教研员、具有丰富心理咨询经验的高校心理咨询中心咨询师组成。内设青岛大学心理学实验室、心理健康研究中心、自闭症儿童康复研究中心等教学科研平台。心理学实验室于2007年列入中央与地方共建特色优势学科实验室,下设脑电实验室、基础心理实验室、认知眼动实验室、个体行为实验室、生物反馈实验室等子实验室;心理健康研究中心下设团体辅导室、个体咨询室、行为观察室、游戏治疗室等,并以此为依托建立了“蒲公英”心理服务平台供学生开展实践训练。

培养目标

本专业致力于培养具有正确价值取向和良好心理行为品质、扎实掌握专业知识技能基础、初步形成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具备创新意识和实践精神,能够灵活应用专业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能够在与心理学相关的职业领域(如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与辅导、教育培训、人才测评与管理、公共管理、社会工作、危急干预、用户体验、市场营销、广告策划等)从事相关工作以及继续攻读心理学硕士和博士学位的应用型和研究型人才。

目标1:政治方向坚定

热爱祖国,坚决拥护党的领导,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爱、自尊、自信、自强,具有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奉献的精神。

目标2:心理品质积极

遵守国家法律法规、遵守社会公德、尊重他人,品德高尚、怀有仁爱助人之心,体魄强健、身心健康、心态积极、乐观向上、追求卓越,具有创新精神、合作意识、扎实勤奋、具有终身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目标3:专业基础深厚

系统、全面地掌握心理学基础知识、理论、技能和方法,了解心理学前沿和趋势,熟练掌握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与社会心理学、脑认知与行为科学相关的知识。

目标4:专业技能熟练

具有在中小学讲授心理健康课程,担任心理健康教师,开展心理咨询和辅导等工作的能力;熟练掌握心理咨询、心理测评、危机干预、团体辅导、数据分析等技术,能够为企事业单位、社区提供心理服务。熟练掌握管理心理学、人力资源管理、人才测评、员工帮助、社会心理、用户体验等知识和技能,能够在企事业单位、社区从事人力资源或人才服务、企业用户体验等方面的工作。

目标5:科研基础扎实

具有较高的科学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对心理学科学研究兴趣浓厚,熟练掌握心理学研究的技术和方法,能够运用信息技术熟练查阅文献资料,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初步的科学研究、撰写科研报告,具备继续深造攻读研究生的能力和基础。

二、 培养要求

贯彻知识基础和技能应用、学术素养和实践操作和谐统一的教育理念,突出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重点,通过通识教育和心理学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系统学习和训练,从三个方面和四个角度提出了8点毕业要求:

1. 思想和道德规范方面

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学习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增进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政治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理解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了解国家相关法律法规,遵纪守法,具有依法执业意识,理解和践行党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相关方针和政策。

2. 职业规范和操守方面

遵守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心理咨询师的职业道德规范、行业规范和心理学的科研规范,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在学习和工作过程中有爱心、耐心、信心和责任心,仁爱、助人,尊重他人和自己,追求卓越,不断通过高层次的专业学习和督导提升自己的能力。

3. 心理和身体素质方面

具有良好的人际沟通和团队合作能力,具有较强的心理调节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抗压能力强,乐观、积极向上,能够独立制定和实施自我生涯规划,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理解与交流能力,有科学规律的运动健体习惯。

4. 人文与科学素养方面

具有较为扎实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形成综合性的知识结构和良好的人文与科学素养,具有批判性精神、创新思维和实践意识。

5. 学科知识理解和应用

理解、掌握和贯通通识教育和心理学的基本知识、核心概念和理论,形成系统、深厚的知识框架和体系,具备运用实验、计量和计算机模拟等方法创造性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 专业技能掌握和应用

具备初步的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的能力,能够独立设计和讲授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团体心理辅导、个体心理咨询、家长教育、家校沟通、校园欺凌等负性事件处理等工作。在社区和心理咨询机构开展心理讲座、心理科普、心理咨询、心理测评和危急干预等工作,在企事业单位开展人才测评与管理、员工帮助等工作的能力,热爱心理服务事业,能深入基层,成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一员。

7. 科研方法掌握和应用

掌握科学的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掌握心理教育统计、测量方法,能够进行专业文献的检索与阅读,了解心理学的发展动态和方向,具备初步的研究设计、问卷调查、数据搜集和处理、结果分析及研究报告撰写等能力。

8. 语言和信息技术掌握和应用

具有较强的中英文语言沟通能力,普通话水平达到二级乙等以上,英语达到大学英语四级及以上水平;能够熟练使用计算机及现代信息技术进行信息搜集、数据和文字处理,掌握常用的网络和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方法。

、培养能力

1.专业设置

基本修业年限均为4年,毕业最低学分170,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2.在校生规模

应用心理学(非师范)专业2016年开始面向全国招生,2022年完成招生40人,招收青大其它专业转入学生3人。目前在校本科生164人。2018年新增心理学(学硕)、应用心理学(专硕)和应用心理学(非全日制)招生。当前,心理健康教育方向每年招生7-8人,心理学(学硕)招生3-4人,应用心理学(专硕)招生7-10人,应用心理学(非全日制)招生10-15人,合计在校研究生人数为84人。

3.课程设置情况

应用心理学专业核心课程包括心理学导论、心理统计学、心理测量学、心理学研究方法、实验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咨询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变态心理学等,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为课程见习、教育实习、基础教育调查研究、社会调查、毕业论文(设计)、课程实验等。(学分分配见表1、2)

首先,为培养学生基本专业素质和能力,做到专业理论和技能基础扎实、熟悉研究方法,践行专业伦理,课程体系中高度重视中国心理学会教学指导委员会所要求的九门核心基础课程的教学(普通心理学/心理学导论、实验心理学、心理测量学、心理统计学、生理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变态心理学),将上述9门核心课程列入学科专业必修课或学科基础必修课。聘请3位具有丰富一线教学经验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名师参与《团体辅导》、《思维导图》和教法类课程的教学,聘请青岛市精神卫生中心科研人员参与《变态心理案例分析》和《生理心理学》等课程的教学。

表1:课程设置及学分分配

课程性质

课程类别

时(含理论和实验实践)

分(含理论和实验实践)

毕业总学分百分比

必修课

通识教育必修课程

576理论学时+271实践学时

35

20.6%

专业基础必修课程

488理论学时+32实验学时+32实践学时

32

18.8%

专业核心必修课程

360理论学时+16实验学时

23

13.5%

专业集中实践环节(专业实习实训、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等)

30周

20

11.8%

拓展提升课程

80+8周

10

5.9%

必修课合计

1504理论学时+48实验学时+303实践学时及38周

120

70.6%

选修课

通识教育选修课程

160

10

5.9%

多元/实践课程

最低学时数40(开设学时99)

最低学分数40/开设学分数99

23.5%

选修课合计

640

40

23.5%

毕业总学分合计

2304理论学时+48实验学时+303实践学时及38周

170


表2 实验实践课学时学分安排表

类别/类型1

学时

学分

毕业总学分百分比

独立实验课程

0

0

0

非独立/课内实验

48

1.5

1.0%

分散实践教学环节2

303+8周

20.5

12.1%

集中实践教学环节3

30周

20

12.8%

实验实践总计

303+30周

42

24.7%

备注:1.此表未包含的类别/类型可根据教学活动开展特点归纳整理;

2. 分散实践教学环节包含但不限于第二课堂(4周,2学分)、创新创业实践(4周,3学分)等;

3. 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包含但不限于上机课程、体育课程、军事技能(3周,2学分)、专业实习实训、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等;

4.创新创业教育

自青岛大学开始设置创新学分以来,应用心理学专业每年都鼓励专业教师提供课题和专业辅导,引导帮助学生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大学生“挑战杯”创新创业课题项目的研究工作,2022年立项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共11项,其中“以色识味:产品包装背后的心理机制”、““双减”政策下农村父母的教育焦虑及其对父母教育行为的影响研究”等4项为省级项目。

培养条件(教学经费投入、教学设备、教师队伍建设、 实习基地、现代教学技术应用等)

1. 师资条件

目前,心理系拥有专职教师22人,教授4人,副教授6人,其中青岛大学三级特聘教授3人,四级特聘教授3人,五级特聘教授1人,青岛大学卓越青年人才2名。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6人,博士后2人,博士在读教师1人,多名教师具有德国康斯坦茨大学、斯坦福大学、华盛顿大学、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匹兹堡大学、加拿大女王大学等名校留学或访学经历,是一支年龄、职称、学历结构合理、具有较强教学和科研能力的教师团队。当前校外合作导师主要由多名青岛市心健康教育名师、教研员、具有丰富心理咨询经验的高校心理咨询中心咨询师组成。

2. 科学研究

近三年来,心理学系教师科研成绩呈现上升态势,在研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1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2项,其他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市厅级科研奖励7项,校级教研项目5项。发表SSCI一区、二区和C刊论文30余篇。

3.教学条件

(1)专业图书文献资料

青岛大学图书馆和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图书馆拥有馆藏图书近250万册,其中与应用心理教育相关的图书馆藏量不少于50万册;图书馆订阅中外文期刊3000余种,并购买了十余种电子期刊数据库的使用权,查阅资料十分便利。为支持心理教育发展,师范学院拨专款购置相关图书资料500余册,购置心理健康教育教材200册。同时,心理学系教师还将自己的藏书捐献出一部分,建立了系内小型图书资料室,面向本科生开放借阅。

(2)教学设施设备

师范学院建有“中央与地方共建特色优势学科心理学实验室”,下设基础心理实验室、多媒体心理实验室、心理测量实验室、生物反馈实验室,脑电实验室、认知眼动实验室、创新思维实验室和眼动实验室。心理健康研究中心下设团体辅导室、个体咨询室、行为观察室、感觉统合训练室等,在满足临床方向课程教学需要的同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与治疗、自闭症干预、心理危机干预、EAP等方向的科学研究。2022年,新购进EYELINK 1000plus眼动仪一台。

4.实践基地

近年来,青岛大学心理学科各专业及其支撑专业已先后建立起了各自的实践教学基地,形成了多元化的应用心理学实践教学基地系统。其中校外实践基地包括:

与青岛市宁夏路小学、五十八中学建立起了长期的实习、见习等合作培养关系。与青岛市教体局合作开展“心理专家进校园”活动,在青岛市全域范围内开展中小学幼儿园心理健康培训活动。师范学院建立的应用心理学专业实习基地,联系多家企业和培训机构,如青岛瑞阳心语社会心理服务基地等,可供学校心理辅导与咨询、组织行为与心理康复方向开展实习见习。第七人民医院等大型医疗服务机构,可供危机干预与心理康复方向开展教学实习和见习。

在校内实践教学平台方面,2017年心理学系正式成立了“蒲公英心理服务”,是面向本专业学生提供心理学专业实践训练的内部平台,由专业教师提供指导和管理,以学生为主运作,开展学生心理调查与测评、心理健康辅导、心理咨询、社会公益服务等方面的技能训练和服务推广,同时也面向青岛市各级各类学校及企事业单位提供心理学专业服务。

培养机制与特色

(1)以科学研究促进教学和学生培养

在本科生中采用导师制和项目制,鼓励本科生加入教师科研团队和课题组。近年来,大部分学生的毕业论文选题来自于教师科研课题的方向,或教师指导完成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研究。近年来,本科生加入教师科研团队的举措取得了较好的成绩。2018级本科生,发表SSCI论文4篇。其中我院应用心理学专业2018级本科生王涵、孟娜、段晓婷分别以第二作者身份(导师为第一作者)发表3篇高水平学术论文,展现了学院在本科生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取得的新成果、新进展。王涵在Bilingualism: Language and Cognition (SSCI Q1, IF = 3.532)发表题为《The foreign language effect on altruistic decision making: Insights from the framing effect》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利用脑电技术探讨了利他决策中的外语效应;孟娜在Neuropsychologia (SSCI Q2, IF = 3.139)发表题为《Partially shared neural mechanisms of language control and executive control in bilinguals: Meta-analytic comparisons of language and task switching studie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利用脑成像ALE元分析探讨了双语者语言控制和执行控制神经基础的异同;段晓婷在Journal of Neurolinguistics (SSCI Q2, IF = 1.71)发表题为《Comprehension-based language switching between newly learned languages: The role of individual difference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利用脑电技术探讨个体差异对新学语言间语言转换的影响。上述3项研究成果的指导教师为我院心理学系“脑与语言认知实验室”(https://www.jlclab.com/)的刘聪副教授、焦鲁副教授。

(2)加强本专业金课建设

为了提升心理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加强了金课、思政课程的建设力度。鼓励教师申报国家级和校级金课建设项目。《社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咨询心理学》、《表达性艺术治疗》、《心理学导论》等课程深受学生喜欢,是教学质量高、教学效果好的课程代表。

(3)校内培养与校外实训相结合

为体现本专业的应用性,通过多年努力,我们已经在青岛多所中小学、企业、社区、医院等多领域建设了实习实践基地,形成了较为稳定和长期的联系机制,拥有一批经验丰富的实习见习指导教师,能够为应用心理学的课程学习、论文写作、技能训练提供有效条件,在相互合作中,将理论与实践相融合,提高了学生的理论水平、实践能力和科研水平,促进了市场意识的建立,拓宽了就业渠道,增强了社会适应性。

“蒲公英心理服务”已经成为专业实践训练的重要品牌。开展了大学生同侪辅导、生涯咨询及团体训练、社会心理调查等实践训练项目的计划。

(4)加强教研室建设,明确教研室课程和职责

设立了基础教研室、发展与教育教研室和应用心理教研室三个本科教研室,通过民主推选出三位教研室主任,负责教研室管理工作。每个教研室负责本方向课程的开设、教学研讨和实验教学等工作,每学期确定开展16次教研活动,不断提升同教研室教师的沟通和团体协作。结合学生培养目标和各教研室特色,每个教研室中将打造出1-3门精品课程,1-2门双语课程,2-3门思政课程。

五、培养质量

2018级应用心理学(非师范)专业,就业分布在学校教育、人力资源管理、用户体验等多个领域。17人考取国内外硕士研究生,其中出国留学1人(英国爱丁堡大学),考研率为36.96%。保研4人,分别保送到中国科学院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和青岛大学。其他同学考入西南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山东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国内著名高校。

2018级应用心理学(师范)专业,就业率为。有13名同学考取硕士研究生。其中有10名同学进入到中科院大学、浙江大学等国内学校读研,3名同学考取英国的爱丁堡大学和日本九州大学等国外知名大学研究生。

表3:2008年以来考研情况汇总表

毕业年度

录取人数

录取率%

2008

15

33.3

2009

13

26.5

2010

11

26.8

2011

14

36.8.

2012

21

50.0

2013

4

9.76

2014

12

28.9

2015

13

34.2

2016

12

30.8

2017

4

10.8

2018

10

24.4

2019

7

17.7

2020

21

26.5

2021

15

38.46

2022(师范)

13

31.0%

2022(非师范)

17

36.96%

毕业生就业创业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对心理学专业服务的需求在不断显露出来,并逐渐细化。但全国范围内招生单位的增多和毕业生数量的上升,也使应用心理学专业面临不断增加的就业压力。

为促进毕业生就业,我们近年来尝试将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工作前置,从学生一入校开始就通过多种方式开展职业生涯的教育和指导,包括班主任对学生生涯规划的指导、辅导员进行相关工作指导、安排学业导师、开展团体辅导和训练、专业实习、毕业生返校交流等,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学生的职业观念和就业态度等呈现积极的变化趋势。

心理学专业服务对从业者的能力要求较高,本科毕业生通过深造提升专业适应性对从事专业工作十分必要。所以历年来我们非常重视为学生深造提供帮助指导,一方面我们高度重视基础课程的教学工作,另一方面我们协调各任课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包括招录信息、专业知识等在内的多方面支持。2022级毕业生出国留学4人,主要包括英国的爱丁堡大学和日本九州大学等世界名校。

专业人才社会需求分析及专业发展趋势分析

应用心理学专业的人才社会需求近年来总体上稳重有升。随着社会需求的不断增强,在心理学的应用领域,这种拓展更加明显,比如自然灾害频发催生了灾难心理学,全球气候的变化使生态心理学应允而生,全球性人口老龄化促使更多心理学家关注老年心理学。随着政府及公众对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以及疫情等因素所带来的影响,心理学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有望在不久的将来迎来快速增长。目前青岛大学心理学科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人才培养能力,人才培养模式有了创新性发展。但与新形势社会需要相比,在特色优势专业发展、高层次人才培养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角度,随着中央明确了社会心理服务在创新社会治理中的地位,应用心理学专业今后将有更大的空间与基层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社区工作、养老服务、健康管理、危机预警与干预等众多社会事业对接,发展空间很大。这其中,心理康养和社区心理的社会需求冲突尤其明显。青岛市是全国知名的养老城市,养老产业的空间巨大,该领域人才的潜在需求相当可观。目前精神类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患者康复辅助和家人社会支持方面的专业需求快速增长,心理学专业是其中最主要的对口专业之一。社区心里工作方面,各级政府日益认识到专业社工在社区治理中的重要作用,社区老人的心理服务、以及社区服刑人员的行为矫正等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等工作均需要大量的心理学基础人才。

从服务基础教育的角度,中小学心理教育、特殊儿童支持等领域专业人员依然缺乏,教师队伍提升心理学素养的任务依然很重,心理学专业可以努力的空间广阔。特别是普通基础教育学校推广以随班就读为主的特殊教育,具有特殊儿童心理发展及干预的知识背景的相关人才也存在较大的社会需求。青岛是全国自闭症儿童康复治疗的重点城市,当前,心理学科已有多名毕业生已经成为特殊教育学校的骨干力量。

不可否认的是,社会对心理学相关服务的需求有一个缓慢的释放过程,或者说市场发掘过程,并且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同的地域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因此,心理学应用人才的培养需要保持一定的前瞻性和稳定性;同时,培养心理学应用人才需要储备多样化的资源,也需要较长的时期保持投入和开展研究。因此,应用心理学专业应避免随短期就业率波动而对招生计划做大的调整;同时要高度重视社会发展带来的需求变化,适时调整培养的方向。为响应国家的强基计划,提高学生的科研和创新能力,可组建应用心理学创新班等或者开展国际合作共同培养高质量、广视野的本科人才。

八、存在的问题及拟采取的对策措施

当前,心理学专业建设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与局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科研基础条件较为薄弱,实践教学设施和基地不足;2、课程建设的信息化水平还偏低,课程资源建设和储备不足,制约教学方式的革新;3、教学投入需要进一步加强;校内教学资源整合与共享缺乏机制保障,可以与多个相关专业合作,形成教育合力;4、生源条件随着扩招虽有所改善,但面临按专业招生的高考改革,生源质量存在不确定性,给教学质量保证提出了较大挑战。

根据以上问题,拟采取如下措施来提升心理学专业质量:

1. 切实稳固和更新本科教育观念。进一步提升专业教师队伍对本科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在现有培养经验和条件基础上,按照理念先进、目标明确、思路清晰、师资优化、设备优良、教学优秀的要求,形成以本科教育为发展主体,研究生教育相互支撑的多层次学科教育和培养体系。力争通过3-5年时间的建设,使各个学科方向在办学条件、师资力量、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手段、成果产出、教学管理、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形成明显的优势和特色。

2. 着力提高导师队伍科研水平建设。大力推行人才强点战略,以培养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为重点,遵循公平、创新、开放、高效的原则,建立教师资源合理配置与引进利用和优秀人才成长的有效机制,严把导师选聘关,通过送出去、请进来等多种方式加强培训,提升现有导师学术水平,鼓励导师积极参加各种学术活动、积极申报科研项目、不断跟踪学科前沿,提高导师学术水平和综合素质。通过外部引进和内部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建立一支素质优良、结构科学、精干高效、富有活力的高素质导师队伍。

3. 进一步扩展和稳定生源,优化培养方向。认真研究非师范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办学特点,稳定招生规模,确保教学和培养质量,逐步确立应用心理学专业在国内本科培养体系中的口碑和地位;在此基础上,配套调整培养方向——在现有心理健康教育方向基础上,加强管理与工程心理学方向、临床与咨询心理学等方向的建设,实现培养方向多元化;抓住机会推动国际化本科教育合作。

4.加强课程资源建设,创新课程教法,将多门基础课程打造成为金课。深入挖掘潜力,支持教师进行课程建设,在几年内实现大部分主干课程的网络化,积累和完善课程资源。加强实践基地和实践课程建设,增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联系。支持教学方法的创新,借鉴大规模在线课程的经验,突出“学”为中心,强化课程作业系统的建设;组织开展教学改革项目研究,近期重点是研讨性课程的课程建设与教法研究,以立项为校级教学研究项目;建设有效的师生交流机制,培养高水平的学业导师队伍,实现课程教学作为学生发展的核心指导途径之功能。

5.加强科研平台建设,提升科研水平。在引进人才的基础上,加强与高水平研究机构的交流,加快内部人员的科研能力培养,特别是要促进青年教师的尽快成长;开展科研协作,2020年与中国心理学会、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签署学科共建协议,未来多方将持续开展全方位的科研教研合作,促进青岛大学心理学科快速发展。通过内部的专题研讨和协作凝聚科研方向,促进科研选题与立项,争取实现立项突破。同时,心理学作为实证科学,科研仪器设备的短缺状况也需要尽快得到改善。

6.突出和发挥教研室的职责和功能。在教研室的基础上,基于培养方向组建三组教学团队,教研室主任负责协调和召集教研活动;积极探索协作教学,在已有初步经验的《心理学导论》和《教育心理学》课程协作教学基础上,逐步推广到《心理学研究方法》、《认知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以期形成卓有成效的教学模式,发展稳定的教学团队。教学管理上,继续开展教学管理常规的维护,注重对细节进行优化,逐步将探索形成的有效经验文件化、常规化;如毕业论文工作安排,经过多轮尝试,正逐渐稳定下来,与学生生涯指导形成有机结合。注重对入职不久的青年教师提供教学管理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指导监督,借助协作教学机制,稳步推进教学梯队的衔接和更新。

7.整合与共享校内专业资源。推动学校层面制度创新,为校内相关专业资源的整合共享创造条件。根据专业培养方向调整的需求,有机整合校内商学院、法学院、心理咨询中心、医学院医学心理教研室等相关院系的教学资源,促进教学设施设备、实践基地和师资的交流共享。

8.搭建校内外服务平台。面向青岛及周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逐步创建“人力资源管理与EAP研究中心”、“心理评估与康复中心”、“教师心理健康测评中心”等对外专业服务平台,在平台建设中实施品牌化发展策略。积极利用各种服务平台为学生参与实务锻炼创造机会,加强理论学习与实践技能训练的联系。

Copyright 2021 Normal College of Qingdao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 青岛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