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静

上传时间 :2021-12-17    浏览次数 :    编辑 :

苏静

个人简介:女,1978年出生,教育学博士,副教授,任教于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小学教育系,硕士生导师。自2017年,先后指导小学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17人。

系别:小学教育系 职称/职务:副教授

毕业院校:湖南师范大学 邮箱:damaosujing @163.com

教育经历 1998-2000,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小学教育专科

2000-2003,山东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夜大学本科

2003-2006,苏州大学教育硕士专业学位

2014-2018,湖南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

工作经历:

2000-2003,青岛嘉峪关学校任教

2006-至今,青岛大学师范学院任教

-

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育、诗词教育、教师教育

-

科研项目:

1、主持全国教育科学规划2010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职业院校学前教育师资研训做一体化研究》(2010-2013)

2、主持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2008年度重点课题:《新诗教视野下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策略研究》(2008-2011)

3、主持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2011年度重点课题:《校本课程发展视域下的儿童专业课程建构研究》(2011-2014)

4、主持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2015年度重点课题:《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人文素质培养研究》(2015-2018)

5、主持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2015年度一般课题:《诗教视域下师范类本科生人文素养研究》(2015-2019)

6、主持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2020年度一般课题:《儿童诗教课程的构建与实施》(2020-至今)

7、主持青岛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2015年度一般课题:《传统文化视域下小学语文诗词教学研究》(2015-2017)

8、主持青岛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2019年度一般课题:《师者的初心与使命——传统文化视域下高师生人文素质培养研究》(2019-至今)

-

学术成果:

(一)著作类:

1、《中华儿童诗意课》,中华书局,2013年,独立作者,。

2、《不一样的诗词课》,中华书局,2013年,独立作者,。

3、《新生来了》,湖北教育出版社,2011年,独立作者,。

4、《新教育的古诗课》,山西教育出版社,2017年,独立作者,。

5、《凭什么让学生爱上你》,湖北教育出版社,2008年,独立作者。

6、《苏静魅力诗词》,海南出版社,2010年,独立作者。

7、《知心姐姐知道你的烦恼》,湖北教育出版社,2010年,独立作者。

8、《麻辣学生酷老师》,福建教育出版社,2006年,独立作者

(二)近5年在CSSCI、核心期刊及其他期刊发表的文章

1、基于新教育的教师生命叙事个案研究,中国教育学刊,2015(9)

2、高师人文教育的现实困境审理及理论资源探究,湖南社会科学,2016(12)

3、疫情之下,用经典疗愈身心,中国教育报,2020(2)

4、诗教:高校师范生人文素质培养的理论新视角,山东高度教育,2016(10)

5、生命的唤醒,信仰的追求,光明日报,2015(7)

6、守望大学的精神家园,中国教育报,2015(8)

7、从“人之为人”到“师之为师”,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17(1)

8、从内在生命的指向性到外在职业的感受性——高师人文素质困境的内因探析,枣庄学院学报,2017(1)

9、诗教与人文关系之辨,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20(2)

10、核心价值视域下大学文化育人的理论与实践,枣庄学院学报,2015(4)

11、未来已来,未来教育家,2019年(5)

12、基于“三严三实”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16(8)

13、基于教师生命关怀的真诚言说,枣庄学院学报,2016(6)

14、因为懂得,所以慈悲,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6(5)

15、一所神奇的功夫学校,中国教育报,2016(1)

16、大学的精神守望,山东教育报,2015(7)

17、朱永新与他的“新教育实验”:理想主义者的远征,中华读书报,2021(6)

-

荣誉及奖励

连续2年被评为青岛大学青年卓越人才,连续多年被评为青岛大学教学能手,获青岛大学青年教师大奖赛三等奖,获青岛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2次,优秀奖1次。专著《新生来了》被《中国教育报》评为2013年度最受教师欢迎的百佳图书奖。

-

开授课程:主讲过《大学语文》《中国传统蒙学》《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实施》《小学语文教学案例研究》等课程

-

社会兼职:曾任青岛大学附属小学挂职副校长。

-

上一条:孙百才
下一条:王兴华

Copyright 2021 Normal College of Qingdao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 青岛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