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校园欺凌一般发生在哪些时间段?
校园欺凌往往发生在无人监管的非结构性时间,如学生课间、午休和其它缺乏教师或家长监管的时间。调查研究发现,校园欺凌发生的时间,放学路上占45.2%、午休时间段占43.1%、课间时间占11.7%。
二、校园欺凌一般发生在哪些地点?
有研究表明放学路上占40.6%、校内比较隐蔽的地方占21.8%、教室占11.2%、洗手间占3.2%。2007年英国一个儿童研究项目发现在英国有25%的小学生都曾在学校操场上受到过欺凌。
三、在学校及周边软硬件的优化上都有哪些策略?
1、排查校园内较隐蔽的或无人监管的区域,安装监控设备或加强巡查
排查校园内较隐蔽的或无人监管的区域,如学校内洗手间、走廊、操场、绿化区、教学楼与学校围墙之间的夹道、学校周边等教师罕至的相对私人的场所。学生在校期间上述地区确保有人监管,可以定时进行巡查,安装报警器或摄像头等监控设备。研究表明,监控报警设备完善的学校学生更少参与校园欺凌事件。在学校内较隐蔽不易安装监控报警设备的地方,可粘贴“反校园欺凌”等醒目的黄色警示标志,要保证标志具有足够的尺寸、并与背景有明显的对比度,以警示作用。
2、 对校园环境硬件设施进行优化和改造
欺凌发生的原因之一是学生们感到在操场上无事可做。当学校对操场进行了改造、增加了体育游戏设施后,校园欺凌事件下降了64%,破坏公物的事件下降了28%。可见,对操场设施进行优化、改造,使操场的设计更具趣味性,可以吸引学生、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对校园环境硬件设施进行优化和改造,创造性的充分利用校园资源,对防治校园欺凌有着的积极影响。
3、充分发挥学生欺凌防治委员会的作用、设置校园欺凌援助热线
根据教育部等十一部门关于印发《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的通知,学校可以组成学生欺凌防治委员会,委员会由校级领导、教师、家长、社区、派出所、司法部门代表组成。组织委员会成员如教师代表,志愿学生或学生干部,家长志愿者分区域轮流进行巡查。委员会成员在学校内要佩戴显眼的特殊徽章或穿着红色马甲、带袖标等标志,在学生课间活动、校内洗手间、走廊等校园欺凌高发时段2-3人成组地巡视,接受被欺凌学生或旁观到欺凌学生的求助,及时发现、制止和追踪潜在的欺凌事件。学校可设置校园欺凌援助热线,在公示栏或学校网站上公示援助热线,及时为被欺凌学生或旁观欺凌学生提供帮助。
4、在学校公告栏科普校园欺凌知识,张贴“反校园欺凌的倡议”的公告
在学校告示栏、班级公告栏内详细列举出属于欺凌行为的各种形式,让学生明确了解哪些行为是不被接受的,张贴“反校园欺凌的倡议”的公告,让学生明确了解学校不允许校园欺凌存在的态度。
5、学校可联合社区、居委会、派出所、课外辅导机构等排查学校周边环境安全情况,可设置监控设施
学校可联合社区、居委会、派出所、课外辅导机构对校园周边环境安全情况进行评估,实地考察是否存在隐蔽或无法监控的角落、区域,可采取安装监控,定期巡查等相关措施。这些学生聚集的区域易发生言语冲突、肢体暴力、甚至欺凌现象。在学校大门附近、周边隐蔽的小路、公园、校外露天公厕附近巡查,设置监控设施如摄像头、报警器等,以保障学生在学校和周边区域的安全。
6、学校可联合社区、居委会、派出所在社区进行宣传,张贴“反校园欺凌”告示等,并加强巡查。
学校可联合社区、居委会、派出所在社区对学校周边进行加强宣传,社区公告栏张贴“反校园欺凌”告示等。中午放学和晚间放学后,也可由学生欺凌防治委员会的教师代表、家长志愿者、社区或居委会志愿者、派出所工作人员2-3人成组分区域进行巡视,以保障学生在学校和周边区域的安全。